烏胡德之戰

巴德爾之戰的勝利無異是給予半島上各個敵對勢力的一記警鐘。然而穆斯林們仍需戰戰兢兢地承受大多數鄰近部落的狂怒或報復。

麥地那的猶太部落在先知遷徒後並不急於兌現其與先知之間的協定。他們在巴德爾一役中支持麥加的多神崇拜者,之後更公開鼓動古萊氏與其他阿拉伯部落聯合起來對抗穆斯林。他們也與佔據穆斯林社群主要政治體的偽信者狼狽為奸。

為了破壞伊斯蘭的傳佈,他們開始在兩個麥地那穆斯林部落奧斯(Aws)和哈斯拉吉(Khazraj)間煽起舊恨。納狄爾(Nadir)部族的首領卡俄卜.伊本.阿須拉夫來到麥加為在巴德爾戰爭中死去的麥加人吟誦動人心魄的輓歌,企圖再次激起麥加人的仇恨。他同時也在其詩作中誹謗穆斯林與挖苦穆罕默德。

猶太部落違反協定義務的程度遠遠超過合理的界限。巴德爾一役後數月,一個穆斯林女子遭到最反對穆斯林的猶太部落蓋奴卡(Qaynuqa)中猶太人的無禮對待。在接下來的爭鬥中,雙方各有一人喪命。當真主的使者指摘他們的無恥惡行並提醒其協定規範時,猶太人威脅他說:「不要被你和不懂戰事之徒的戰爭所誤導了。你不過是比較幸運。以上帝之名,如果我們和你打鬥,你會知道我們是善戰之人。」

結果最後真主的使者與蓋奴卡部落開打,並將之擊敗驅離麥地那的郊區。除此,在使者的命令下,穆罕默德.伊本.馬斯拉馬(Muhammad ibn Maslama)取了卡俄卜.伊本.阿須拉夫的性命,使其再也無法製造禍端。[1]

戰爭的原因古萊氏人從巴德爾之役鎩羽而歸中嚐到苦頭。他們的婦女幾乎每日都為故亡的軍士哀悼著,也因之激勵存活之人的復仇之心。再加上猶太人火上添油般鼓動他們報仇,戰爭結束後的一年內,古萊氏人便派遣三千勁旅,包括至少七百名鎧甲部隊與二百名騎兵朝麥地那進擊。

在獲悉麥加大軍正朝麥地那前來後,真主的使者向門徒們諮詢應對良策。[2]他曾夢見其手持長劍身著鎧甲、而牛隻已被屠宰的景象。穆罕默德將此夢解析為他們應在麥地那境內守衛自己,而其親族的領導者和部份門徒將會在戰場上殉難。[3]他也知道麥加大軍想要在空曠之處開戰,所以倘若穆斯林們在麥地那境內防禦自己,則麥加大軍打算採用的長期圍城之策即會失效。穆罕默德再次強調穆斯林代表和平與安全,唯有在為了踢除傳遞伊斯蘭的絆腳石或保衛自己、信仰或國家時才可訴諸武力。

然而一些年輕人渴望殉難。他們早已為在巴德爾之戰中缺席懊惱不已,故亟欲在麥地那境外披上戰袍。真主的使者決定採用這群人的意見。儘管當這群年輕人遭到耆老們的警告且開始感到懊喪,而耆老們也將此情況告訴穆罕默德時,先知卻答道:「一位先知一旦穿上鎧甲,那就不宜再將它脫下來。」[4]

真主的使者決定按照多數人的意願後,一千名武士即刻出發前往距離麥地那僅數哩之遙、位於麥地那西郊的火山烏胡德。該地勢的主要特徵為火山前即是一望無際的平原。然而當他們才只行到半路,伊本.烏拜即帶著三百名武士回轉。[5]這件事發生在開戰的前一刻,故立時引發混亂和惶惑,撒拉瑪(Salama)與哈里沙(Haritha)部落隨即便想跟著退回。所幸最後他們被勸阻下來。

真主的使者和剩下七百名裝備不全的穆斯林繼續前進。他在烏胡德山的山腳下整頓軍容,這座山聳立在他們身後,而在他們前方的則是古萊氏大軍。敵人可以在唯一的山道上發動突襲。穆罕默德在山道上埋伏了五十名弓箭手,由阿布杜拉.伊本.朱拜爾('Abd Allah ibn Jubayr)指揮。穆罕默德告訴他千萬別讓任何人靠近或離開,並叮囑道:「即使你看到一群鳥銜著我們的肉飛走,也不要離開這個位置。」[6]

穆斯阿布.伊本.歐蓋爾為全軍掌旗者;祖拜爾.伊本.阿瓦姆(Zubayr ibn 'Awwam)負責指揮騎兵;漢姆札則統領步兵。全軍已作好迎戰準備。為鼓勵門徒們,先知拔出長劍問道:「誰想要擁有這把劍並給予它所應得的作為其回報?」阿布.杜嘉那(Abu Dujana)便問:「什麼叫作它所應得的?」先知答道:「拿著它作戰直到它折斷為止。」於是阿布.杜嘉那接過了這把劍奮力迎敵。[7]而薩阿德.伊本.阿比.瓦卡斯與阿布杜拉.伊本.嘉赫須亦祈求真主讓他們遇到最頑強的敵兵。身為先知的叔父且有「真主之獅」之稱的漢姆札則在其胸前插上鴕鳥羽毛。事實上經文中所描述之圍繞在先前眾先知身旁的聖潔人們指的也就是他們:

有許多先知,曾有些明哲和他們一同作戰,那些明哲沒有為在主道上所遭遇的艱難而灰心,懈怠,屈服。真主是喜愛堅忍者的。他們沒有別的話,只說:「我們的主啊!求你赦宥我們的罪惡,和我們的過失,求你堅定我們的步伐,求你援助我們以對抗不信道的民眾。」故真主將今世的報酬和後世優美的報酬賞賜他們,真主是喜愛行善者的。(《古蘭經》第三章一百四十六至一百四十八節)

穆斯林們在第一階段中輕易地擊敗敵軍。阿布.杜嘉那揮舞著先知送給他的寶劍深入古萊氏軍隊的中心。他在那兒與古萊氏指揮官阿布.蘇富揚的妻子馨德(Hind)狹路相逢。他試著想殺死她,但「為了不使先知致贈的寶劍為女人的血所玷汙」,他饒了她的性命。[8]而阿里殺了敵軍的掌旗者塔勒哈.伊本.阿比.塔勒哈(Talha ibn 'Abi Talha)。所有執掌古萊氏旗幟之人都被阿里、阿西姆.伊本.札畢特('Asim ibn Thabit)及祖拜爾.伊本.阿瓦姆所殺。除此,樂於犧牲自己的穆斯林英雄們如漢姆札、阿里、阿布.杜嘉那、祖拜爾以及米克達德.伊本.阿默爾都奮不顧身地衝入敵軍之中殺退他們。

當敵人逃散時穆斯林們便開始聚集戰利品。結果山崗上的弓箭手們見到此景便彼此傳話說:「真主已經打敗敵人了。我們的弟兄們正在搜集戰利品。讓我們加入他們吧!」阿布杜拉.伊本.朱拜爾提醒他們不要忘了先知的命令,但他們卻說:「他是在不知道戰爭結果的情形下命令我們的。」於是許多人便擅離崗位開始搜羅戰利品。當時尚未皈信的古萊氏將領哈利德.伊本.瓦立德立時逮住這個機會,領導烏胡德山附近的麾下戰士攻擊山道上的穆斯林翼軍。勝負之勢立轉,此時的阿布杜拉.伊本.朱拜爾就算是耗盡軍力也無力回天了。

逃散的古萊氏軍士重新回來加入前方的戰線,情況對穆斯林極為不利。所有突如其來的猛烈攻擊殺得穆斯林措手不及,陣腳大亂。敵人想要活捉穆罕默德或殺死他,但見劍、矛、箭羽及石塊紛紛從四面八方往他身上招呼,而保衛他的人只得浴血苦戰。

已在巴德爾之戰中失去父親和兄弟的馨德不停催促黑奴瓦赫許去殺死仇人漢姆札。當情況逆轉直下時,漢姆札就像頭暴怒的獅子拼命拒敵。他在被瓦赫許的長槍貫穿大腿前竟殺死了將近三十個人。漢姆札死後,馨德立即走上前去開腸剖肚,然後切割其屍體,並把他的肝挖出來咀嚼。[9]

伊本.卡米阿(Ibn Kami'a)殺了穆斯林的掌旗者穆斯阿布.伊本.歐蓋爾,當時穆斯阿布正在伊本.卡米阿前方戰鬥。由於穆斯阿布的身材相貌都與穆罕默德相像,故伊本.卡米阿宣稱已殺死了穆罕默德。實際上真主的使者為長劍和石塊所傷,掉進了一個凹坑中且血流如注。此時他卻仍舉起雙手向真主祈求:「真主啊!請原諒我的族人,因為他們實在不知道(真理)。」[10]

先知已死的謠言使許多門徒們頓失勇氣。除了像阿里、阿布.杜嘉那、撒赫勒.伊本.胡奈夫(Sahl ibn Hunayf)、塔勒哈.伊本.烏拜杜拉(Talha ibn 'Ubaydullah)、阿納斯.伊本.那德爾以及阿布杜拉.伊本.嘉赫須這等犧牲性命在所不惜之人外,一些穆斯林婦女們在聽到謠言後亦立即奔赴戰場。第納部落的蘇瑪拉儘管在此戰役中失去了丈夫、父親及兄弟,但她仍只是問真主的使者到底如何了?當她見到穆罕默德時不禁說道:「真主的使者啊!只要你還活著,所有不幸對我來說都不算什麼。」[11]

烏姆.烏瑪拉(Umm 'Umara)在真主的使者面前英勇奮戰,使者問她:「有誰能夠忍妳所能忍呢?」而這位女性精神的表率趁此良機請求先知為她祈禱,她說:「真主的使者啊!請向真主祈求讓我能夠在天堂裡與你同在!」當使者照做之後她回應道:「從現在開始無論什麼發生在我身上都無關緊要了。」[12]

阿納斯.伊本.那德爾聽說真主的使者已然身亡後更加奮勇搏鬥,他竟受了八十處的傷。[13]除此他們也發現薩阿德.伊本.拉比(Sa'd ibn Rabi')殉身時身上有七十處傷口。他的最後遺言是:「請將我的祝福傳達給真主的使者。我已嗅到隱身於烏胡德之後的天堂中所散發出來的馨香。」[14]

在真主使者身旁保護他的人除了阿布.杜嘉那與撒赫勒.伊本.胡奈夫外還有阿里。使者曾三次指著某些將欺近其身旁的敵軍,結果每一次都是阿里擊退的。[15]

儘管穆斯林戰士們在使者身旁浴血苦戰,但戰敗似是無法避免的。直到卡俄卜.伊本.馬立克看到真主的使者然後叫道:「穆斯林啊!你們的好消息來了!這是真主的使者!他在這裡!」原本四散的門徒們才擁向他,群聚在其周圍並領著他回到山上安全的地方。

烏胡德戰敗之因在解釋這次挫敗的原因前,應該指出的是在諸位先知們之後的門徒們實具有超逸的美德。他們被尊為先知穆罕默德-這位宇宙因他而生、被派遣來作為真主對所有世界之慈憫的最偉大創造物-的門徒和受教者。因此根據「蒙受越大福賜者,責任即愈重大」的規律,他們必須是對真主和其信使最為順服之人。

例如我們都讀過「先知的妻子們啊!你們中誰作了明顯的醜事者,將受加倍的刑罰,...你們不像別的任何婦女。」(《古蘭經》第三十三章三十、三十二節)這節經文。同理,門徒即使只是犯下微不足道的罪行也須受到嚴厲懲處。他們全都包括在那些「信仰先鋒與最貼近真主者」的行伍中,且他們的行為是為後世仿效的模範。因此他們必在信仰與意圖上純潔無瑕,在禮拜和奉獻上誠懇過人,行止正直,並對犯錯和不順從戒慎戒懼。

真主提拔穆罕默德的社群作為「最優秀的社群以勸善戒惡,確信真主。」(《古蘭經》第三章第一百一十節),並且指派他們成為「中正的民族,以便作證世人,而使者作證他們。」(《古蘭經》第二章第一百四十三節)在麥地那時期初期,門徒的組成份子包括了真正的信道者與偽信者。因此真主想要過濾出相對於一般世人的真正見證者,他們將是在祂的道路上努力以赴之人,且永遠不屈不撓、堅忍不拔(請參見《古蘭經》第三章第一百四十一至一百四十二節)。是故烏胡德之戰便是用以淘汰誠懇堅毅者和偽信騎牆者的決定性考驗,藉此使伊斯蘭社群更加穩固和不容輕視。

在上述前提下,我們可以歸納出穆斯林經歷此次挫敗的幾點原因:

.身兼總指揮官的穆罕默德認為他們應該待在麥地那。然而欠缺經驗且過於興奮的年輕門徒們促使其決定踏出麥地那迎戰。即使這是為主道犧牲,即使真主的使者企圖採取不同的戰略且事先即已知曉古萊氏軍隊將在空曠之地展開戰鬥,這仍是一個錯誤。

.原本待命禦敵的弓箭手擅離崗位。他們誤解穆罕默德要他們無論如何不得擅離職守的命令而去搜刮戰利品。

.佔整個軍隊三分之一的三百個偽信者半途而廢地返回麥地那。這難免使撒拉瑪和哈里斯兩個部落無心參戰,儘管他們後來勉為其難地接受勸阻沒有離開。除此,還有一小部份偽信者在戰役中打擊穆斯林的士氣。

.好幾位門徒失去耐心。他們在某些地方的行徑與軍令扞格,且受到物質財富的誘惑。

.一些信道者認為既然真主的使者和他們在一起,他們便享有真主的支持與襄助,不信道者絕難取勝。故這次的失敗恰好使他們學到教訓,即除了信仰與奉獻之心外,尚需深思熟慮、謀略及堅定不移才配領受真主的幫助。他們也領悟到今世實是一個考驗和磨練場,如《古蘭經》第三章一百三十七節至一百四十一節所云:

有許多常道,已在你們之前逝去了;故你們當在大地上旅行,以觀察否認真理者的結局是怎樣的。這是對於世人的一種宣示,是對於敬畏者的一種嚮導和教訓。你們不要灰心,不要憂愁,你們必佔優勢,如果你們是信道的人。如果你們遭受創傷,那麼,敵人確已遭受同樣的創傷了。我使氣運周流於世人之間,以便真主甄別信道的人,而以你們為見證——真主不喜愛不義的人。以便真主鍛鍊信道的人,而毀滅不信道的人。

.那些沒有參加巴德爾之役的人誠心地向真主祈求殉道。他們的確將性命捐獻給伊斯蘭且滿心期盼和真主相見。如阿布杜拉.伊本.嘉赫須、阿納斯.伊本.那德爾、薩阿德.伊本.拉比、阿默爾.伊本.賈穆赫('Amr ibn Jamuh)以及阿布.薩阿德.海薩瑪(Abu Sa'd Haysama)之輩皆已嚐到殉道的喜悅;而其他人殉道的時機則被延後。《古蘭經》第三十三章二十三節如此歌頌他們:

信士中有許多人,已實踐他們與真主所訂的盟約:他們中有成仁的,有待義的,他們沒有變節。

.舉凡成功或勝利都是隨侍在真主身旁之物,祂完成任何其所意欲且不受質疑。相信獨一真主意謂著信道者必須將成就歸功於真主,並從不為他們自己佔便宜。假如巴德爾的決定性勝利令穆斯林有些自鳴得意,抑或他們把勝利歸功於自己的審慎、明智安排或某種物質上的誘因,則這種想法必為此次失利負起部份責任。

.古萊氏大軍擁有數位驍勇善戰的戰士與將領諸如哈利德.伊本.瓦立德、伊克利瑪、阿默爾.伊本.阿斯及伊本.希夏姆等人,他們皆為真主真主命定為伊斯蘭未來的偉大僕人。他們是人群中最受尊重與敬愛者。或許是為了他們未來的使命,真主不希望徹底擊潰他們的榮譽感。如同薩伊德.努爾西所云,烏胡德之戰其實是未來的門徒打敗目前的門徒。[16]

.以下幾段《古蘭經》經文即解釋此次戰敗的原因、戰敗後所生之餘波,及由戰敗之中習得的教訓:

真主還沒有甄別你們中奮鬥的人和堅忍的人,難道你們就以為自己得入樂園嗎?(第三章一百四十二節)

穆罕默德只是一個使者,在他之前,有許多使者,確已逝去了;如果他病故或陣亡,難道你們就要叛道嗎?叛道的人,絕不能傷損真主一絲毫。真主將報酬感謝的人。不得真主的許可,任何人都不會死亡;真主已註定各人的壽限了。誰想獲得今世的報酬,我給誰今世的報酬;誰想獲得後世的報酬,我給誰後世的報酬。我將報酬感謝的人。(第三章一百四十四至一百四十五節)

你們奉真主的命令而殲滅敵軍之初,真主確已對你們實踐他的約言;直到了在他使你們看見你們所喜愛的戰利品之後,你們竟示弱、內爭、違抗﹙使者的﹚命令。你們中有貪戀今世的,有企圖後世的。嗣後,他使你們離開敵人,以便他試驗你們。他確已饒恕你們。真主對於信士們是有恩惠的。當時,你們敗北遠遁,不敢回顧任何人;——而使者在你們的後面喊叫你們,真主便以重重憂患報答你們,以免你們為自己所喪失的戰利品和所遭遇的慘敗而惋惜。真主是徹知你們的行為的。(第三章一百五十二至一百五十三節)

兩軍交戰之日,你們中敗北的人,只因他們犯過,故惡魔使他們失足;真主確已恕饒他們。真主確是至赦的,確是至容的。(第三章一百五十五節)

信道的人們啊!你們不要像不信道的人一樣;當他們的同胞出門病故,或陣亡前線的時候,他們說:「假若他們同我們坐在家裡,那麼,他們不致病故或陣亡。」﹙你們不要像他們那樣說,﹚以便真主以此為他們心裡﹙所獨有﹚的悔恨。真主能使死人復活,能使活人死亡。真主是明察他們的行為的。如果你們為主道而陣亡,或病故,那麼,從真主發出的赦宥和慈恩,必定比他們所聚集的﹙財產﹚還要寶貴些。如果你們病故,或陣亡,那麼,你們必定被集合到真主那裡。(第三章一百五十六至一百五十八節)

如果真主援助你們,那麼,絕沒有人能戰勝你們。如果他棄絕你們,那麼,在他﹙棄絕你們﹚之後,誰能援助你們呢?叫信士們只信託真主!(第三章一百六十節)

你們所遭受的損失,只有你們所加給敵人的損失的一半,你們怎麼還說:「這是從哪裡來的呢?」你說:「這是你們自作自受的。」真主對於萬事確是全能的。兩軍交戰之日,你們所遭受的損失,是依據真主的意旨的,他要認識確信的人,也要認識偽信的人。有人對他們說:「你們來吧,來為主道而作戰,或來自衛吧!」他們說:「假若我們會打仗,我們必定追隨你們。」在那日,與其說他們是信道的人,不如說他們是不信道的人。(第三章一百六十五至一百六十七節)

為主道而陣亡的人,你絕不要認為他們是死的,其實,他們是活著的,他們在真主那裡享受給養。他們又喜歡真主賞賜自己的恩惠,又喜歡留在人間,還沒有趕上他們的那些教胞,將來沒有恐懼,也不憂愁。他們喜歡認真主發出的賞賜和恩惠,並且喜歡真主不使信士們徒勞無酬。(第三章一百六十九至一百七十一節)

真主不致於讓信士們常在你們的現狀之下,﹙但他試驗你們﹚,直到他甄別惡劣的與善良的。真主不致於使你們窺見幽玄,但真主揀選他所意欲的人做使者;故你們當確信真主和眾使者。如果你們信道,而且敬畏,那麼,你們將受重大的報酬。(第三章一百七十九節)

烏胡德之戰的最後階段與哈姆拉.阿薩德(Hamra' al-Asad)之役在這場混戰結束後,同件們聚集在重傷昏厥的先知身旁。許多門徒們也受傷了,他們退回山中的安全地帶。古萊氏大軍開始撤離戰場,他們以為已經報了巴德爾之仇。既然無法使穆斯林完全覆滅,他們便騎上駱駝,牽曳著馬匹打道回府。

真主的使者擔心麥加人可能會回來發動對麥地那的第二次攻擊。因此他在烏胡德之戰結束後的第二天,便命令前日作戰的人們集合起來追趕不信道者。阿布.蘇富揚任命阿布杜.凱斯('Abd al-Qays)部落的一些人試著去阻擋這批人馬的行動,他們向穆斯林們說:「那些人確已為進攻你們而集合隊伍了,你們應當要畏懼他們。」但是這只有更增加信道者的信念,他們反駁道:「真主是使我們滿足的,他是優美的監護者!」(《古蘭經》第三章一百七十三節)[17]

然而大部份人都負傷沈重,有人無法站立,有人必須由友伴扶持。[18]在此危急時刻,他們仍直起腰桿準備在穆罕默德的一聲號令下丟下性命。他們陪伴先知來到距離麥地那八哩處的哈姆拉.阿薩德。此時麥加人已經暫緩返回麥加之行,且開始談論第二次進擊麥地那的計劃。但當他們見到早已淪為其手下敗將的信道者竟朝他們步步近逼時,竟無法鼓起勇氣面對,於是他們維持原議回轉麥加。

穆罕默德的謹慎與軍事天才挽救了先前的失敗。敵人無法再次鼓足勇氣與穆斯林們壯士斷腕的決心交鋒。真主啟示以下經文讚許穆斯林的英雄們:

他們遭受創傷之後仍應真主和使者的召喚。他們之中行善而且敬畏的人,得享受重大的報酬。有人曾對他們說:「那些人確已為進攻你們而集合隊伍了,故你們應當畏懼他們。」這句話卻增加了他們的信念,他們說:「真主是使我們滿足的,他是優美的監護者!」他們帶著從真主發出的賞賜和恩惠轉回來,他們沒有遭受任何損失,他們追求真主的喜悅。真主是有宏恩的。(第三章一百七十二至一百七十四節)


[1] Ibn Hisham, 3: 58.

[2] 政府的顧問系統是伊斯蘭憲法中不可或缺之物。凡是有學識、虔誠、能夠給予明智判斷和專業知識、以及贏得人民信賴者,皆可作為諮詢的對象。而他們亦被期待憑侍其良心的支使,表達精確且正直的意見。這個顧問系統極其重要,真主讚許那第一個作為典範的穆斯林社群,就是所有事務皆須經由眾人商議的社群。(《古蘭經》第四十二章第八節)

當把先知的領導地位考慮進去後,這個重要性就更加明確。他從未出於任性或倚仗其擁有的權威說話,而只是說真主向他啟示的言語。(《古蘭經》第五十三章第三至四節)因此他喜愛多數人的意見更勝一己之見。但是,既然他必須以對真主全然的服從與信賴來執行他的決定,他一旦決定了便無法再更改,其中原因如下:首先,改變決定會造成某些人去壓迫其他人接受他們的決定;再者,依照其個人愛憎和感覺來更改決定的領導者,將會失去其權威性與信賴感;第三,任何遲疑都會造成追隨者的恐懼、焦慮、及迷惑;第四,假如先知曾經改變他的決定而讓穆斯林們在麥地那城內守衛,則最後的戰敗將導致他的反對者批評他和門徒。(譯按:指烏胡德之戰時,先知最初主張採取守勢,閉城不出,但後來因大多數人亟欲出城迎敵,他便順從眾意,率軍出城作戰。最終的結果是穆斯林鎩羽而歸。)

先知以他自己的言行舉止立下後世追隨的楷模。以上所言皆可與他在烏胡德戰役前所說的話作一對照:「一位先知一旦披上鎧甲,那就不適合再把它卸下!」

[3] Ibn Hisham, 3: 664-667.

[4] Bukhari, "I'tisam," 28; Ibn Hisham, 3: 68.

[5] Ibn Hisham, 3: 68.

[6] Bukhari, "Jihad," 164; Abu Dawud, "Jihad," 6.

[7] Muslim, "Fada'il al-Sahaba," 128; Ibn Hanbal, 3: 123.

[8] Al-Haythami, 6: 109.

[9] Ibn Sa'd, 3: 12; Waqidi, 221.

[10] Qadi 'Iyad, 1: 78-79; Al-Hindi, 4: 93.

[11] Ibn Hisham, 3: 99.

[12] Ibn Sa'd, 8: 413-415.

[13] Ibn Hanbal, 3: 201; Bayhaqi, Sunan, 9: 44.

[14] Ibn Kathir, Al-Bidaya, 4: 35-36.

[15] Al-Tabari, Tarikh, 3: 17; Ibn Athir, Al-Kamil, 2: 74; Ibn Hisham, 3: 100.

[16] Said Nursi, Lemalar.

[17] Ibn Hisham, 3: 120-121; Ibn Kathir, Al-Bidaya, 4: 43.

[18] Ibn Hisham, 3: 101.

Pin It
  • 上創建。
版權所有 © 2024 法土拉.葛蘭正式網站。
fgulen.com是官方來源 Fethullah葛蘭,土耳其著名的學者和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