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德爾之戰

當穆斯林軍力於麥地那聚結完成後,古萊氏人便開始憂心其通往敘利亞的商路所可能面臨的威脅。在致阿布杜拉.伊本.烏拜[1]的一封信中,古萊氏人揚言將殺死所有的麥地那男子並擄掠他們的女子,除非他們將穆罕默德驅逐出境。但是先知及時地攔阻這場風波,而伊本.烏拜也沒有發動這場事變。接著,當薩阿德.伊本.穆阿滋前去麥加進行小朝時,在天房的入口遭到攔截,同時不准他繞巡天房。除此,麥加人亦派出了常備侵略部隊。

在此插曲後,穆斯林們更覺必須將他們的控制力延伸至從麥加往敘利亞的商路上,以迫使古萊氏和其他不友善部落重新思考。同時對先知而言,向敵對勢力宣示傳佈伊斯蘭是無法被阻止、也無法將之從支持者的心中拔除的時刻已然成熟,而崇拜多神者與不信道者皈信伊斯蘭必是勢無可擋的。

西元六二四年初期,一支古萊氏的大型商隊走在這條麥加到敘利亞的商道上,護送商隊的人員不超過四十位。他們來到穆斯林管轄範圍內的一個地方。由於商隊所載之物包括一些遷士們的原有財物,故很自然地商隊首領阿布.蘇富揚害怕穆斯林們會想奪回他們被剽竊的財產。因此他遣了一位信差回麥加請求協助和增兵。

此舉引起了整個麥加城的騷動。為首的古萊氏族長們決定攻打先知。約莫一千名戰士離開了麥加,挾帶極大聲勢浩浩蕩蕩地前進,欲殲滅穆斯林日益高漲的勢力。他們亦想要(總是想要)震懾鄰近的部落以確保其貿易商隊的永續安全。

然而使者總能事先獲知任何即將影響其使命的風吹草動。他亦了解如果沒有正確採取有效方法,則伊斯蘭的傳播有可能會受到重創。假如古萊氏人採取主動攻擊麥地那,則麥地那城中規模尚小的穆斯林社群只怕就要煙消雲散了。即便只是讓他們憑藉軍事力量毫髮無傷地帶領商隊返回麥加,也足以令穆斯林的政軍威望受到損害。一旦如此,則他們的生命、財產及榮耀也將土崩瓦解。

先知在決定其可以使用的可得資源後離開麥地那。儘管他希望能發動一場與古萊氏的決定性戰役,但多數穆斯林卻更想俘虜商隊並拿回原屬於他們的財產。先知告訴眾人古萊氏商隊在北方,而古萊氏的侵略軍正在南方緩緩朝麥地那推進。他也坦白告訴眾人真主已經降下承諾,他們必可成功贏取其中一方。[2]然而他們必須選擇其中一個攻擊目標。

得知先知意圖的遷士們指派米克達德.伊本.阿默爾(Miqdad ibn 'Amr)回應他:

真主的使者啊!放手進行真主所命令你的!無論你去哪裡我們都願跟隨著你,即使是到巴爾克.吉瑪德(Bark al-Ghimad)那樣遠的地方也是。我們絕不會像以色列之子一般對穆薩說:「向前去吧!你和你的主啊!去戰鬥吧!而我們將繼續坐在這兒。」相反地我們會說:「向前去吧!你和你的主啊!去戰鬥吧!然後我們將在你身旁一同戰鬥,只要我們任何一位的眼睛還能眨動我們都會這麼做!」[3]

真主的使者直到巴德爾一役前都沒有向輔士們尋求過協助。而這回即是他們證明其對伊斯蘭之諾言的良機。同樣地真主的使者並沒有直接向他們明言,他在所有聽眾前擺下兩個選項。輔士們明白使者的作法後,更任命奧鄂(Awe)部落的領袖薩阿德.伊本.穆阿滋起身說道:

真主的使者啊!我想你的問題實是針對輔士而來。我們相信你,肯定你是真主的使者,並親眼見到你所教導的真理。我們曾誓言與你同盟、傾聽你的話並遵從你。真主的使者啊!做你希望做的吧!奉派遣你攜帶真理而來的獨一真主之名,假如你想帶著我們投海,我們沒有一個會怯懦地躲在後頭。所以請你帶領我們帶著真主的祝福上戰場吧![4]

如前文所提,決心戰鬥亦是真主的信條之一。

麥加大軍共由一千名戰士組成,包括至少六百名鎧甲士兵與二百名騎兵,並伴隨有歌伎與舞者。他們每當戰事稍息時便飲酒作樂。士兵們驕矜地誇耀軍容壯大與其附屬部族和臣民的驚人數量,同時吹捧自己為天下無敵。[5]更糟糕的是,他們完全不為任何崇高的理想而奮戰,他們只是想要打倒信仰、真理、公義及美德的力量。

反觀穆斯林軍隊,他們僅由三百一十三名戰士組成,包括八十六名遷士與二百二十七名輔士。由於資源極度匱乏,只有兩三位穆斯林擁有馬匹。他們共計擁有不超過七十匹駱駝,故必須每三到四個人輪流騎乘一匹駱駝。真主的使者也和另外兩位門徒輪流。當他們要求他獨自騎乘一匹駱駝無需和他們輪替時,先知回答道:「你並沒有比我強壯。而我和你都需要一樣多的回賜。」[6]

穆斯林士兵們全心奉獻,準備隨時為伊斯蘭拋頭顱灑熱血。而真主為完成其所頒令的,令穆罕默德想像麥加士兵的人數很少,就如同祂令穆斯林的數目在麥加人的眼中成為少數一般。(請參見《古蘭經》第八章四十四節)

兩軍於巴德爾交鋒。麥加與穆斯林軍員的人數幾乎是三比一的態勢,且麥加的軍備遠優於穆斯林。然而穆斯林們純粹是為「建立奠基於信仰、美德與公義之真主的宗教」此崇高的遠景而戰。他們對伊斯蘭真理早已深信不移,無一不是摩拳擦掌,準備隨時為伊斯蘭壯烈成仁。

穆斯林們較早抵達戰場,他們選擇駐紮於井邊。拜前夜降下豐沛雨水所賜,他們獲得充足的水量可注滿其水囊。而大雨也使山谷上部原本鬆軟的沙地緊實,使他們能夠更牢固地紮下營帳,且可較不費力地在沙地上行走。而古萊氏族則只能駐紮於山谷下方的潮濕之地。除此,真主並在祝福之外送下睡意給穆斯林,使其感受安寧平和。(請參見《古蘭經》第八章十一節)

穆斯林軍隊可以從他們的營地望見整個戰場。它約莫可分成三區:中心區與其兩翼。主力軍是由為首的遷士與最先跟隨穆罕默德的輔士們組成。穆斯阿布.伊本.歐蓋爾便是其中一員。他是麥加最富有的家族成員之一,年輕時即接受伊斯蘭,對真主使者的準則奉行不貳。他長得一表人才,皈依前的他每逢出門時總要穿上綢衣,而麥加的姑娘也總是在窗頭上覷著他。然而當他擁抱伊斯蘭後,即一心一意地追隨穆罕默德。他在真主之道上犧牲了一切,最後長臥烏胡德戰場,再次遵奉了先知的規範。當他失去右臂時,即改以左臂持行規範;當他又失去左臂時,即以僅剩的項上頭顱護衛著真主使者,最後終在使者面前殉身。[7]

兩支翼軍則分由阿里與薩阿德.伊本.穆阿滋率領。阿里向以英勇過人與對穆罕默德的衷心熱愛馳名。當他還只九、十歲時即跟真主的使者說:「我將幫助你。」其時正值使者傳道之初,他正召集全體親族尋求大家的歸信與支持。[8]在先知動身遷徒的那一夜,阿里代替先知躺在其床褥之中好使他順利離開麥加。[9]當那些環伺在先知房屋周圍的麥加人識破此機關時,他已逃抵塔爾洞穴。由此可知阿里確是全心投身於真主之道之人。

真主的使者採取所有必要的預防措施及盡可能完善的準備。他動員所有資源並選取最好最適任的人選擔任將領。他讓其軍隊駐紮於山谷的上部,然後將自己的營帳紮在得以俯視整個戰場的地方,以便於命令的即時傳遞。當萬事俱備後,他以最深摯的誠心與謙遜向真主祈禱:

真主啊!這些是古萊氏人,他們浮誇虛榮,想盡辦法否認與大聲矇騙您的使者。真主啊!請以您許諾我們的幫助支持我們吧!真主啊!倘若這一小撮穆斯林們就此滅亡,則這世上再無別人可以繼續敬拜您了。[10]

穆罕默德禱告完後便朝敵人的方向丟了一把塵土,說「願他們的面目焦黑!」[11]

巴德爾是給予穆斯林的一次嚴酷試煉。他們不是獲勝就是橫屍沙場,因為他們已接受命令不得擅逃。倘若遭遇敵人猛烈的攻擊,他們可以有條不紊地後撤,尋思增援或與後方其他部隊結合等良策(請參見《古蘭經》第八章十五節),但此舉絕非出於怯懦或失敗主義作祟。假設他們秩序大亂地奔逃,便是愛自己性命更勝伊斯蘭的表現,而這是最忌諱的大罪。

開戰古萊氏的最前線是烏特巴.伊本.拉比亞('Utba ibn Rabi'a)、其兄弟夏伊巴及其子瓦立德。他們向穆斯林叫陣,要求單打獨鬥。而三個年輕的輔士驅前說道:「我們是不會和麥地那的農夫與牧人對打的!」烏特巴聞言便狂妄地叫囂起來,而事實上這正是穆罕默德所期盼的。他命令阿里、漢姆札和烏拜達.伊本.哈里斯向前接受單挑。結果由漢姆札與烏特巴對陣並殺死烏特巴;而阿里兩拳便令瓦立德命喪當場。然而年邁的烏拜達與夏伊巴打鬥時卻傷了膝蓋,故漢姆札與阿里立時前去搭救,他們殺了夏伊巴將烏拜達帶回。[12]

古萊氏人為這個設想不到的開端所震懾。穆斯林們的信仰和誠懇贏得了真主的助力,缺乏一流裝備的他們竟打敗對自身軍力沾沾自喜的古萊氏人。此戰中共計七十名古萊氏人被殺。兩位年輕的輔士兄弟奧夫('Awf)與穆阿維滋(Mu'awwidh)聯合阿布杜拉.伊本.馬斯悟德將被穆罕默德稱為「穆斯林社群的法老王」之阿布.賈赫勒殺死。[13]幾乎所有古萊氏的領袖們包括阿布.賈赫勒、瓦立德.伊本.穆基拉(Walid ibn Mughira)、烏特巴.伊本.拉比亞、阿斯.伊本.薩伊德('As ibn Sa'id)、烏邁耶.伊本.哈拉夫(Umayyah ibn Khalaf)及諾法勒.伊本.庫瓦立德(Nawfal ibn Khuwaylid)等都被送上黃泉。在戰爭爆發前,真主的使者即曾指出他們即將葬身之處,並說:「烏特巴將會在此處被殺;而阿布.賈赫勒在這裡,烏邁耶.伊本.哈拉夫在這裡」云云。[14]

除此有七十位古萊氏人被俘。真主允許穆斯林向他們收取贖金,釋放部份俘虜。而那些識字的俘虜只有在將識字本領授予目不識丁的穆斯林後才能獲釋。這個策略有幾個優點:原本等待受死的俘虜會高興地支付贖金;麥地那的文盲比例可因此降低,這批新興的識字穆斯林便可更有效地傳遞伊斯蘭並贏得人們的尊敬;識字的俘虜則可學習伊斯蘭並和穆斯林較為親近,進而帶領更多人進入伊斯蘭;另外這些俘虜的家屬也會很開心見到原以為必死無疑的親人生還歸來,從而對伊斯蘭有較大的接受力。

這場決定性的勝利使阿拉伯半島重新評估伊斯蘭的實力,許多鐵石心腸之徒亦開始傾向接受伊斯蘭。


[1]在穆斯林遷徒至麥地那的當下,伊本.烏拜正被視為麥地那的領袖人選。然而當見到許多人接受先知為麥地那的新領袖時,他最後也皈依伊斯蘭。然而隱藏其體內的血統關係持續地蠱惑他,使他成為偽信者的領導者和麥地那社群中的眼中釘。

[2]《古蘭經》第八章第七至八節云:「當時,真主應許你們兩伙人中的一伙,你們要的是沒有武裝的那一伙,而真主欲以他的言辭證實真理,並根絕不信道的人,以便他證實真理而破除虛妄,即使罪人們不願意。」

[3] Ibn Sa'd, 3: 162.

[4] Muslim, "Kitab al-Jihad wa al-Siyar," 30; Waqidi, 1: 48-49.

[5] Al-Tabari, Tarikh, 2: 430.

[6] Ibn Hanbal, 1: 411, 418.

[7] Ibn Sa'd, 3: 120.

[8] Ibn Hanbal, 1: 159.

[9] Ibn Hisham, 2: 127.

[10] 同上註,1: 621。

[11] Ibn Hisham, 1: 668; Ibn Hanbal, 1: 368.

[12] Ibn Hisham, 2: 227.

[13] Ibn Hisham, 2: 280-287; Ibn Kathir, Al-Bidaya, 3: 350.

[14] Abu Dawud, 2: 53; Muslim, 5: 170.

Pin It
  • 上創建。
版權所有 © 2024 法土拉.葛蘭正式網站。
fgulen.com是官方來源 Fethullah葛蘭,土耳其著名的學者和知識分子.